料理日常 - 麵包的科學(2): 溫度控制與製作工序

材料與比例配好也不見得做得出好麵包,這篇來探討的是溫度控制與製作工序,之後實際製作的時候,另外再來寫詳細的食譜!

溫度控制

如果說麵糰是酵母菌的世界,那材料就是世界的組成,而溫度則是這個世界的氣候,適當材料與溫度大多能誕生出可愛又蓬鬆酥脆的麵包;反之不良的組成與氣候,最終大概會得到一塊潮到出水包或是石頭包吧!

酵母與溫度

資料來源: https://www.weekendbakery.com/posts/a-few-tips-on-dough-temperature/

Temperature
Activity
-20 C. (-4 F)
Loss of Fermentation Capacity
< 20 C (68 F > 40 C (104 F)
Growth Rate Significantly Reduced
20 C (68 F) - 27 C (81 F)
Most Favorable Range For Yeast to Multiply
26 C (79 F)
Optimum multiplication of Yeast Achieved
27 C (81 F) - 38 C (100 F)
Optimum Fermentation Range
35 C (95 F)
Optimum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
> 60 C (140 F)
Yeast cells Die
資料來源: http://www.theartisan.net/dough_fermentation_and_temperature.htm

第一張圖是市面上其中一間廠商所販賣的商業酵母與溫度的關係,其由兩株菌種混合而成,提供不同溫度皆可發酵的狀態。

從圖中及表格可以看出,溫度對於酵母的活動力與增殖有壓倒性的影響,過低的溫度會導致發酵時間增加數倍或讓酵母進入休眠,而溫度過高也會讓酵母休眠甚至是殺死他們。

適合的溫度是在20~27度之間,而最終發酵將溫度提高至35度上下則是讓麵包體積有更多的增長。當然這是商業酵母的部分,當使用天然酵母時,便有可能與使用商業酵母產生不同的狀況,這也是為何原本做得好好的麵包,換了酵母粉(甚至是換不同廠商的商業酵母)之後就感覺不太對的可能原因。

水溫

水溫影響了麵糰的最終溫度有占了將近一半的因素,並且在喚醒酵母時也需要使用到,首先假設你已經了解應該選用的水質了,接著來看水溫
  • 和麵糰用的水:使用23±10度左右的水,過高過低都不好。過低的溫度容易導致麵糰揉完後溫度太低而讓發酵時間拉長,過高的水溫則可能燙熟酵母降低活性或是讓酵母過早開始發酵,而讓發酵時間抓不好。
  • 喚醒酵母用的水:在將糖充分融解在水中後,糖水的理想溫度是在40~45度。因為溶解糖的時候水溫會逐漸下降,可以用50~55度的水來溶解糖,放涼至45度後再將酵母放入溶解。

環境溫度與麵糰溫度

由於麵糰通常是在室溫中進行揉合跟發酵(除非你使用了溫控設備),因此環境溫度會影響麵糰的發酵狀況,我們會期待麵糰剛揉好的時候是在23~25度之間。

因此當氣溫過高的時候,可以使用較低溫的水,而在氣溫過低的時候可以將採用溫水,來調整麵糰揉合完成時的溫度。

發酵溫度

發酵時的溫度可以略分為兩個狀態-整形前跟整形後,之所以這樣分是由於整形前著重於麵筋組織的形成與伸展,整形後則是等待酵母產出的二氧化碳將麵筋組織拉伸,進而增加麵包的體積並伴隨著酒精、有機酸等風味物質的產生。
  • 整形前的發酵(首次發酵):通常溫度控制在25±2度,當氣溫過低的時候要增加發酵時間,過高則要減少發酵時間;發酵完成時,麵糰通常會膨脹1.5~2倍大小。
  • 整形後的發酵(最終發酵):這個階段有各式各樣的溫度,而發酵時間也相差可達10倍之多。有些會採用低溫發酵20小時(10度),以提高有機酸的產生以及讓麵筋柔和的伸展(當麵筋較硬韌但發酵太快時,會將麵筋扯斷而破壞結構);當採用天然酵母發酵時,也偏向使用較低的溫度發酵。而商業酵母採用的發酵法多是讓溫度介於35~38度,發酵1~2小時的方式,雖然酒精與酵母味道會較厚重,但這樣已經足以做出蓬鬆口感的麵包了。

製作工序

揉捏(Pétrissage)

這階段對於麵糰世界的形成非常的重要,透過揉捏的過程讓麵筋充分的形成與伸展,要注意的是揉捏不足與揉捏過度都會讓麵包不夠蓬鬆,這並不好區分。也有透過不斷的rabat而不進行真正揉捏的做法(對於揉捏很難掌握的人可以嘗試這種方法)。而揉捏完的溫度能處在23~25度之間是最好的。

若使用機器揉捏,若食譜中僅標示1速2速或是低速高速的話,可以參考下面的數據調整機器的轉速-1速40rpm,2速80rpm (rpm: 每分鐘轉幾圈)。

下面列出判斷麵糰揉捏的基準表現(當然也會因為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異)
  • 揉捏不足的麵糰:很黏手且呈現黏稠狀、容易延長、沾粉按壓不太會回彈、感覺柔軟
  • 揉捏過度的麵糰:不太黏手、要用力才能夠延長、容易拉扯斷裂、沾粉按壓後的回彈很快、感覺有許多小硬塊
  • 揉捏適中的麵糰:會黏手但容易黏回麵糰或用工具刮下、容易延長且不易斷裂、感覺柔軟、沾粉按壓會稍微回彈

至於常見的薄膜檢查法就不提了,在法國麵包中,要做出疏鬆的脆皮反而希望水分分布的不要過度平均,揉捏麵糰的目的並不是要做出完美的薄膜或是100%光滑的麵糰表面,那只是不同的檢查方法而已。只要揉捏的狀態不是差異過大,在發酵的途中,酵母會慢慢的補上的!

摺疊/翻麵(rabat)

這能讓麵糰溫度平均化,並增加其中的空氣含量與伸展麵筋,可讓成品更加蓬鬆柔軟。
當麵團混合完成後,每隔一段時間便進行rabat,進行時不需要按壓麵糰,僅需輕輕拉長麵糰後折疊,若發現難以拉長表示麵糰的麵筋仍然緊繃,要耐心的等一陣子再進行。
進行完rabat後,讓麵糰進行首次發酵後再進行切割。
這邊有影片可以參考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kMpIyvKE1U

首次發酵(Pointage/bulk proof/bulk fermentation/rising)

第一次的發酵或麵包尚未成形前的發酵,適當溫度在20~27度之間,此階段目的讓酵母增長、並延展麵筋,通常需要120分鐘。在溫度過低時需要增加發酵時間,溫度過高則須減少發酵時間
使用商業酵母的情況下的發酵時間差異,2→10度約相差4倍,10→20度約相差4倍,20→27度約相差1倍,27→38度約相差1.5倍。

分割(Division / boulage)

用麵糰刮刀將麵團分割成小塊,不要拉扯麵糰,一刀落下乾淨俐落。切割後輕輕將麵團整理成圓形或橢圓,取決於你最終成品要的樣子。
不要用力按壓、拉扯、揉捏麵糰,那會讓伸展好的麵筋結構受損。

放鬆(Détente)

分割後因為對面團進行了操作,須讓麵筋再次放鬆讓最後的塑形能夠更好處理,這通常需要30分鐘。

塑形(façonnageJ)

將放鬆後的麵糰輕輕的整形成接近最終成品的樣子,有時候會用發酵籃輔助(高水量麵糰),當然這個階段也要輕柔,不要用力按壓、拉扯、揉捏麵糰。

最終發酵(Apprêt/proofing)

當塑形完後,便開始進行最終發酵,有採取低溫長時間,高溫(38度)2小時等的發酵方法。目的都是增加麵包體積,伴隨著發酵產生的風味讓麵包更加美味,發酵時間從2小時~48小時都有,取決於你正在做的麵包食譜。

個人比起高溫短時間發酵,更偏愛低溫發酵,用20~25度左右發酵2~4小時,做出來的麵包聞起來會有一點會有蠻濃厚的香氣,實際品嘗時會越嚼越甘甜!

刻痕 

這步驟關係到烘烤的時候麵包是否能夠蓬鬆,刻痕不良可能會造成烘烤時無法順利膨脹進而影響最終結果!
可以的話,最好購買專用的麵包整形刀,通常會有點微彎曲;若廚房有非常鋒利的刀具也可以替代,使用斜角約60度劃刀(不好控制,容易角度過大或深淺不對,還是用專用工具會比較好)。刻痕有很多種方式,深度約5~8mm,可以參考下方的影片。在開始刻痕前,先在麵包表面灑上一層薄麵粉避免沾黏。
參考影片(La scarification):http://lepetitboulanger.com/index.htm

烘培(baking)

 烘烤開始的時候,烤箱內需要充滿蒸氣,在預熱烤箱的時後放入一個鑄鐵盤。烘烤溫度約在230~235度,若有烘培石板也先預熱至230度,在放入麵糰烘烤以前,在鑄鐵盤上加入80~100CC的水,並快速的將麵糰放入並關上烤箱門。烘烤完拿出來放置在網架上放量讓多餘的水氣逸散。

參考資料(英文/法文)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微生物的日常 - 自製米麴(米こうじ)做法

食譜日常 - 四川麻辣鍋底料

食譜日常 - 胭脂梅酒、胭脂梅醋、紫蘇胭脂梅糖漿

微生物日常 - 用米麴自製甘酒

食譜日常 - 自製本味醂,沒有轉化糖沒有果糖

微生物日常 - 用米麴製作紫米甘酒